《于氏家乘原序》賞析
來源: 作者:?于法領 時間:2025-03-05
于氏家乘原序
國有史家有乘,記載雖殊,所以述往古而昭來茲者,其致一也。余甥婿于子名廷甫字書升,昔關中大中丞念東先生之來孫也。一日,造敝廬揖余曰:我家藏譜將付剖劂
①,家大人體祖父遺志,鳩合族建祠大野,共相敦睦,須借一言以志之。竊揣鄙陋,不是以頌揚美善而木本水源,人有同情乃請其家世,具言其先登州萊陽人,前明永樂二年始遷祖穩,隸濟寧衛軍籍,家于巨野。因卜兆城西三十五里許呂衍祖屯,穩生伯能,伯能生福,福生勝,勝生龍,鄉壽官,以孫貴誥贈通奉大夫。二子,賢以子貴敕封承德郞,戶部清吏司主事,晉秩通奉大夫,貴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。四子,長錦,字實甫,號東石,嘉靖癸卯甲辰聯捷為黔陽方伯,封贈三代如其官,移居于濟。二子,長若水,舉神童,早卒;次若瀛,字子步,一字文若,號念東,萬歷壬午亞元,癸未進士,初任兵部職方司主事,遇覃
②恩贈父錦通奉大夫職,如故母謝氏為夫人。久遷至陜西巡撫,贊理軍務,都察院右僉都御史,卒于官,賜祭葬,追贈副都御史。其制誥有痛,“游魂于千里,華表難歸,迓
③恩數于九重,旂常式賁,英靈不爽,優渥其承”之語。窆
④于濟寧城北,入鄉賢祠,謚襄敏。公文齋燕許,字埒
⑤鐘王
⑥,有《弗告堂》、《超閣草》等文集行世。五子,次鳳蘊,字爾章,號豯養
⑦,廩生。子一藻,字長白,恩貢,助餉,授承德郞,候補府通判。四子,次敬序諱恢先,增生。家大人名秉異,字心芝,號孚遠,庠生,敬序公次子,念東太高祖之元孫,此我本支十三世之大略也。苐
⑧慮族繁系紊世遠情踈
⑨,同著譜建祠以別其系,以聯其情俾后世,子孫咸知其始于一人之身,庶不至于紊且踈也。余聞其言,奇其年少而留神于根本之地,雖老成人不能過也,既持其譜稿示余,源源本本于所言毫發不爽,乃益嘆服勛閥后裔過不猶人,聲欬
⑩即文章傳述,皆實録,在家為克類之,子在國為良使,使史之才,雖游夏
?復生,亦一辭莫贊,矧
?鄙陋如余,能不拱手而謝不敏哉?乃于子請,益力無以,乃勉成四韻以志梗槩
?云。
邘城封邑獲世德郁文章,科第風云會勛名日月光。
創垂隆棟宇繼述薦蒸嘗,松柏千秋茂蟬聯奕葉昌。
峕
?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王之吉 ,丁丑拔貢選授濟南府禹城縣教諭張宗齡頓首拜撰 。 (摘自嘉慶九年《于氏家乘》)
①剖劂:雕版印書。
②覃:舊指帝王對臣民的封賞、赦免等。
③迓:(yà)迎接。
④窆:(biǎn)埋葬。
⑤埒:(liè)等同。
⑥鐘王:指鐘繇、王羲之;鐘繇:三國時著名書法家,被譽為“楷書之王”,王羲之:東晉時書法家,被譽為“書圣”。
⑦豯養:為古澤藪名,在今萊陽市東,后湮廢。用“豯養”特指萊陽,鳳蘊號豯養是為紀念先人居住地萊陽。
⑧苐:(dì)同“第”。
⑨踈:(shū)同“疏”,分散。
⑩欬:(kài)逆氣。
?游夏:指孔子的學生子游和子夏。
?矧:(shěn)況且。
?槩:同“概”。
?峕:(shí)同“時”。
譯文:
國家有史,家族有乘,記載方式雖有不同,但它們用來敘述往昔、昭示后世的目的是一致的。我的外甥女婿于廷甫,字書升,是從前關中大中丞念東先生的來孫。有一天,他來到我家,向我作揖說:“我家收藏的族譜即將付印,家中長輩秉承祖父的遺志,召集族人在大野修建祠堂,共同增進家族和睦,希望能借您的一篇文章來記錄此事。” 我自認為才學淺陋,不足以頌揚家族的美好之處,但追本溯源是人之常情,于是我詢問他家世。他詳細講述,說其先祖是登州萊陽人,明朝永樂二年,始遷祖于穩隸屬濟寧衛軍籍,在巨野安家。因為占卜的結果顯示:在城西三十五里左右的呂衍祖屯是個合適的地方,于是在此地定居、建宅、安葬。于穩生伯能,伯能生福,福生勝,勝生龍,龍擔任鄉壽官,因孫子顯貴而被誥贈為通奉大夫。龍有兩個兒子,賢因兒子顯貴被敕封為承德郎、戶部清吏司
主事,后來晉升為通奉大夫、貴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。賢有四個兒子,長子于錦,字實甫,號東石,嘉靖癸卯、甲辰年間連續考中舉人、進士,擔任黔陽方伯,朝廷按其官職追封三代,他后來遷居到濟寧。于錦有兩個兒子,長子若水,被舉為神童,可惜早逝;次子若瀛,字子步,又字文若,號念東,萬歷壬午年考中亞元,癸未年考中進士,起初擔任兵部職方司主事,遇到朝廷覃恩,追贈父親于錦為通奉大夫,官職與他相同,母親謝氏被封為夫人。他后來長期升遷,官至陜西巡撫,贊理軍務,擔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,在任上去世,朝廷賜予祭葬,追贈為副都御史。皇帝的制誥中有 “痛游魂于千里,華表難歸,迓恩數于九重,旂常式賁,英靈不爽,優渥其承” 這樣的話。他葬在濟寧城北,牌位進入鄉賢祠,謚號襄敏。他的文章可比肩燕許,書法可與鐘王媲美,有《弗告堂》、《超閣草》等文集流傳于世。若瀛的第五子是鳳蘊,字爾章,號豯養,是廩生。兒子一藻,字長白,是恩貢,因資助軍餉,被授予承德郎、候補府通判。一藻的四個兒子中,次子敬序,名恢先,是增生。于廷甫的父親名秉異,字心芝,號孚遠,是庠生,他是敬序公的次子,念東先生高祖的元孫,這就是我這一支十三代的大致情況。只是擔心家族繁衍龐大,世系紊亂,年代久遠,親情疏遠,所以共同編修族譜、修建祠堂,來區分世系,聯絡親情,讓后世子孫都知道大家都源于同一祖先,希望不至于世系紊亂、親情疏遠。我聽了他的講述,驚嘆他年紀輕輕就如此重視家族根本,即使是閱歷豐富的長者也比不上他。他把族譜草稿拿給我看,內容詳細,與他所說的絲毫不差,我越發贊嘆佩服,功勛世家的后裔果然不同尋常,他們的言語皆是文章,傳述的都是真實事跡。這樣的人,在家是孝順的子孫,在國是優秀的人才,即使
子游、
子夏重生,也無法再多稱贊一句,何況像我這樣才學淺陋的人,怎能不拱手推辭,自愧不如呢?然而于廷甫再三請求,我無法推辭,只好勉強作了一首四韻詩來記錄此事大概。
邘城封邑獲世德郁文章,科第風云會勛名日月光。
創垂隆棟宇繼述薦蒸嘗,松柏千秋茂蟬聯奕葉昌。
康熙五十九年庚子春王月吉日
丁丑年拔貢、選授濟南府禹城縣教諭張宗齡頓首拜撰
賞析
這篇序文《于氏家乘原序》是一篇典型的中國古代家族譜序,具有以下特點:
一、內容方面
1. 家族歷史脈絡清晰:
開篇即點明“國有史家有乘”的重要性,引出為于氏家族修譜立傳的緣由。
詳細敘述了于氏家族的遷徙歷程、世系傳承、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和官職功績,從始遷祖于穩到作者所處的時代,脈絡清晰,時間線明確,展現了家族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。
對于家族中的重要人物,如于錦、于若瀛等,不僅記載了他們的官職、政績,還提及了他們的文學成就和謚號,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。
2. 強調家族凝聚力和傳承:
文中多次提到修譜建祠的目的在于“別其系,聯其情”,強調家族成員之間的血緣聯系和情感紐帶,希望后世子孫能夠銘記家族根源,團結和睦。
通過敘述家族先輩的功績和美德,旨在激勵后人繼承和發揚家族優良傳統,實現“松柏千秋茂,蟬聯奕葉昌”的美好愿景。
3. 體現儒家倫理道德觀念:
序文中貫穿了儒家倡導的孝悌忠信、尊祖敬宗等倫理道德觀念,如“木本水源,人有同情”、“敦睦”、“克類”等詞語的運用,體現了作者對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和推崇。
對于家族先輩的功績,作者不僅從政治、軍事等方面進行贊揚,更強調他們的品德修養和文學才華,體現了儒家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的思想。
二、文學方面
1. 行文典雅,用典豐富:
序文語言典雅莊重,句式工整,大量運用典故和成語,如“邘城封邑”、“游夏復生”等,增強了文章的文學性和感染力。
作者善于運用對仗、排比等修辭手法,使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,富有節奏感,如“創垂隆棟宇,繼述薦蒸嘗”。
2. 情感真摯,謙遜有禮:
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于氏家族的敬仰之情和對家族先輩功績的贊嘆,同時也不失謙遜,多次以“鄙陋”自謙,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謙遜美德。
文章結尾以四韻詩總結全文,既概括了于氏家族的輝煌歷史,又表達了對家族未來的美好祝愿,情感真摯,意味深長。
3. 結構嚴謹,層次分明:
序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,開篇點題,中間詳細敘述家族歷史和修譜緣由,結尾總結升華,結構嚴謹,層次分明。
各部分之間過渡自然,邏輯清晰,使文章渾然一體,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。
三、 其他亮點
1. 史料價值:序文詳細記載了于氏家族的歷史變遷和重要人物事跡,為研究當地歷史、文化、家族制度等提供了寶貴的史料。
2. 文化價值:序文體現了中國傳統家族文化、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以及古代文人的審美情趣,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。
3. 情感價值:序文中所蘊含的對于家族根源的追尋、對于家族凝聚力的強調以及對于家族未來的美好祝愿,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,具有較強的情感價值。
總而言之,這篇序文不僅是一篇記載于氏家族歷史的文獻,更是一篇具有較高文學價值、史料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佳作,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研究。
(巨野縣太平鎮第一中學 于法領)